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,中国古建筑结构体系的核心是木结构,建筑工匠们会根据建筑结构需求特点展开各种造型的设计施工。
山西五台山唐代佛光寺大殿
中国最早出现的木结构古建筑迄今已经有了7000多年的历史,根据考古资料显示该建筑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地区,是中国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。
河姆渡遗址的考古挖掘发现了大量干栏式建筑遗迹,尤其是在第四文化层底部分布了大量木质结构建筑,建筑构件上带有明显的榫头和卯口。这也充分说明当时建筑施工时垂直相交的接点大多采用了榫卯技术。
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通常分为三种类型,分别是穿斗式、叠梁式(又称抬梁式)以及井干式。在古建筑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建筑结构形式是穿斗式,其应用优势在于材料使用较少、立柱排列较为紧密,能够大大降低工匠的劳动量,从而在最低成本下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,当前我国仍旧保留有大量的穿斗式结构的古建筑民居。
井干式结构的建筑大多出现于我国云南山区、半山区的独龙、傈僳等民族地区。采用该结构形式的建筑需要结合当地地质和地貌进行修建,其优势在于具有良好的抗震、防寒等性能。
而叠梁式结构则被广泛应用在汉族寺院、宫殿以及庙宇等大型建筑中,是皇家建筑群落的首选结构,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木构建筑结构的典型代表。
(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删。)